服务林业大局 促进森林健康——访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总站长马爱国

    4月26日-27日,在全国森防宣传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当前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及今后工作部署采访了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总站长马爱国。

现实

防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当前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的形势如何?

马爱国:我国是世界上林业生物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全国年均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7亿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100亿元。专家预测,未来10年,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人工林面积的快速增长,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局部气候异常、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将进入新的高发期,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防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普查,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已达35种。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市发现以来,目前已扩散至15个省(区、市)的180多个县。美国白蛾1979年首次在丹东市发现后,目前已扩散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并逐步向吉林、江苏等地扩散。杨树烂皮病、杨树食叶害虫、杨树蛀干害虫等常发病虫种类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随着气候变化和林分状况的改变,一些次要有害生物上升为主要危害种类,如栗山天牛、云杉八齿小蠹、花布灯蛾、竹节虫、杨干象等本土有害生物,近两年相继暴发,危害日趋加重。

近年来,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频繁受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侵袭。大兴安岭林区的天幕毛虫,吉林、辽宁东部的栗山天牛,青海的小蠹虫均暴发成灾。鼠(兔)危害也进一步加剧。目前,林业鼠害在我国除东南以外的所有地区普遍发生,尤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经济林生物灾害也日益严重,对新疆、甘肃、陕西等省(区)的苹果、红枣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做法

多措并举服务林业发展大局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森防总站是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排头兵”,近年来是如何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的?

马爱国:森防总站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突出重点、务实创新、扎实工作,认真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减灾、科研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在服务基层方面,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站切实做到服务林农、服务林改、服务大局。2010年,森防总站创办了国家网络森林医院。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建成地方网络森林分院,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网院专家服务体系。总站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提出了针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新形势的防治工作对策措施,同时组织开展村级森防员培训。近3年来,全国27个省(区、市)共举办培训班4041期,培训人员392451人次。

在宏观研究方面,总站组织开展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研究,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战略性研究文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组织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开展了气象课题研究,并完成了林木叶蜂天敌姬蜂及对寄主的生理适应性研究等多项国家基金和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

在科学防治方面,积极探索松材线虫病疫木安全利用新途径,在福建开展了利用松材线虫病疫木种植茯苓试点工作,同时大力推广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信息素防治红脂大小蠹、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生物不育剂防治林业鼠害等生物防治措施,全面推行无公害防治。在防治组织形式上,大力提倡联防联治、群防群控和社会化防治,初步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防治联动机制。

在基础建设方面,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研究,组织编写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试题库》,还通过举办知识竞赛、书画摄影比赛,开展记者行、专题报道、人物专访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森防宣传活动,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社会认知度,筑牢社会基础,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应对

强化大局、责任和服务意识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森防总站如何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

马爱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总站要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国家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双增”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扎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总站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落实政府责任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建立适应林改需要的新型社会化防治机制,扶持发展壮大社会化专业防治组织,加速推进防治工作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创新管理模式,把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林业鼠(兔)害、薇甘菊、钻蛀性有害生物和新入侵的高风险有害生物作为一类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实行动态分级管理和重点治理。加强不同地区和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完善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队伍,加强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确保发生重大突发疫情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与此同时,继续强化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将监测任务落实到人头、地块。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和引种审批,组织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严防危险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蔓延。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着力解决快速准确检验鉴定、精准施药、生物防治等防治技术难题。加大航空器喷洒、静电施药、微胶囊缓释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信息素等新药剂的研制,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张辉 陈永生)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