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积极做好马尾松毛虫调查

    东至县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现有有林地面积214万亩,森林覆盖率58.7%,其中松林面积近40万亩。由于森林面积大,人工造林纯林多,森林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经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几十种,较易成灾的主要是松毛虫。我县是松毛虫的常发区,为了加强松毛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我们切实认真做好中心测报点马尾松毛虫虫情调查工作。

    一、    做好中心测报点虫情调查基本建设工作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搞好松毛虫中心测报点建设,我县成立了“东至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并与县森防检疫站合暑办公。中心测报点下设六个测报分点,即国有金寺山、梅城、香口三个国有林场和尧渡、张溪、龙泉三个镇。为加强对测报点工作的领导,县林业局成立了中心测报点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森防检疫站及有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六个测报分点均配备了专职测报员,测报员均为中专(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2、   制订测报方案,落实调查任务     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测报点的有关规定,我县结合实际,开展中心测报点的建设工作,在全县六个测报分点共设置固定标准地20个,并用GPS定位,确定标准地位置,同时制定了“东至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松毛虫监测实施方案”,并印发全县各乡镇场圃及测报分点。方案明确指出了六个测报分点的调查测报任务,一是要做好固定标准地的虫情调查,查清各代松毛虫卵、幼虫密度、卵的孵化率和寄生率等,并填表记录。另外要求各测报分点及时上报虫情调查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学习测报技术,培训调查人员     为提高测报调查人员的业务水平,适应国家级中心测报体系工程的需要,2001年以来我县选派2人参加了国家林业局主办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培训班学习。随后,我县结合村级森防员培训等工作,又多次举办了中心测报点松毛虫调查监测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达一百多人。     二、    认真制定并实施虫情调查方法     (一)      线路踏查     1、         发生类型划分     根据我县松毛虫历年发生情况及森林生态系统条件,组织各乡(镇)场(圃),以村(工区)或小班为单位划分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三种类型。     2、       踏查路线选择     根据各山场的地形和历次虫情发生状况,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踏查路线,踏查路线需覆盖常发区90%以上。另外,在发生区应根据需要及时设置临时路线。     3、       临时标准地调查     对每代卵和幼虫期的调查,按巡视路线进行踏查,发现有虫情或松针被害的小班,要设置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要大于3亩,在标准地内沿对角线或等高线的方向,随机选取10—20株标准树,进行虫口密度,针叶损失量等有关因子的调查。     (二)      固定标准地调查     在松毛虫常发区和偶发区易发生的区域范围,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立若干固定标准地,通过对标准地的定期调查,获得中心测报点关于松毛虫虫情、针叶损失量等资料。     1、         固定标准地设置的地点和数量     根据我县松毛虫常发区、偶发区的范围,在国有金寺山林场、梅城林场、香口林场及张溪、尧渡、龙泉等镇,设置固定标准地共20个,小班面积5100亩。     2、         固定标准地选择     标准地要选在背风向阳的洼地或平地等处,每块标准地面积要大于3亩,固定标准地设定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     3、         卵、幼虫期调查     在固定标准地内,随机选取10—20株标准株,分别在每代的卵期、幼虫期,调查卵、幼虫密度及卵孵化率、寄生率,对越冬代幼虫在越冬前后要各调查一次。     (三)      黑光灯诱集和性信息素调查监测     1、   诱集点的设置     根据松毛虫的发生类型,在金寺山、梅城、香口林场及张溪、尧渡、龙泉等镇设置六个诱集监测点,在每代成虫期,各诱集点采用灯诱或性信息素引诱法调查监测松毛虫成虫数量。黑光灯或诱捕器要挂置在通光较好,光照范围较大的地方。     2、         诱捕器放置、收取、记录时间     在各代成虫始发期(即5月上旬,7月中旬,9月上旬)开始挂置黑光灯或性诱捕器,各代成虫期结束后收回。在诱捕期间,每天要观察记录灯诱或诱捕的成虫数量和天气等状况。     (四)      数据处理和上报     各乡(镇)场(圃)及时处理、上报数据,在每次虫情调查后的3天内将调查资料送到县森防检疫站。县森防检疫站将对全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汇总,预测当代或下代发生量和发生范围,并将有关表格调查数据上报国家林业局及省市。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