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验,“五招”防治松材线虫病

中国绿色时报11月25日报道(作者:才玉石)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它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被感染的松树最短在40天左右就会死亡。
  对付这个“癌症”,各地想出了许多办法,但往往效果不明显。
  2004年,云南省瑞丽市首次发生松材线虫病。云南省通过创新防治机制、强化预防措施、严格检疫把关,在保证疫情不扩散、外省疫情不传入的情况下,采取疫木种植茯苓和发生地实施更新改造的措施,彻底根除了松材线虫病疫情,保护了8000多万亩松林资源的安全。
  云南省拔除松材线虫病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地方政府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松材线虫病是可防可治的。
  ■资金投入是关键
  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后,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当即作出“加大防治力度,避免大面积扩散蔓延”的批示。
  云南省迅速成立了林业、财政等17家省级部门组成的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和指挥应急除治工作,并及时拨付专项经费,制订除治方案。同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瑞丽市政府、畹町管委会分别成立了松材线虫病应急除治指挥部,具体负责除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有力地保证了除治工作的及时和顺利开展。
  ■科学治理是基础
  根据国家林业局松材线虫病治理的有关要求,云南省确立了建设自然生物隔离带、因地制宜联防联治的区划原则。
  他们将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林区划定为重点治理区,采取逐步伐除区内寄主植物并及时在采伐迹地实施更新改造的除治措施进行强度治理。同时,将重点治理区与周围县(市)接壤的地区,规划了5公里宽的非松科植物生物隔离区,以及再向外推进10公里的重点监测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疫点,确保了疫情不传播扩散。
  ■创新机制是保障
  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云南省重点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疫木安全利用技术和除治地林木更新改造机制的创新,探索出种植茯苓促增收、合作造林保生态的防治新方法。
  在疫木安全利用方面,云南采取将疫木伐倒后就地集中种植茯苓的方法,做到疫木不下山就地实施除害处理,消除了疫木流失的风险。疫木种植茯苓菌后,疫木经过腐化,不仅可完全杀死其中的松材线虫,而且获得了比木材经济价值更高的茯苓,从而降低了疫情对林农造成的损失。
  在除治地更新改造方面,他们探索出了由林业部门提供种苗、农户出工出劳、林场和林农以土地入股、引进社会资金开展合作化造林的新模式,不仅解决了除治地及时更新改造的问题,而且通过更新经济林提高了农户和林场经营林地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严防疫情扩散是根本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与3国接壤,有4061公里的边境线,人流物流频繁,给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当地通过强化检疫执法工作,在省内各县间及与边界省份间开展联检行动,全面加强辖区内涉木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监管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确保了疫情不扩散、不传入。全省至今没有新的疫点发生。
  自2008年以来,云南省共查处违法调运林业植物及其产品案件533起,涉案金额1065.8万元,登记和检查涉木单位38710个。
  ■优化管理职能是动力
  近年来,云南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中的109个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被批准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职能和检疫执法职能不断强化。
  全省有13个州(市)、4个县级森防检疫机构由“站”更名为“局”,提升了行业地位。同时,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腾冲县等地成立了16支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大队。全省对从业人员着装、培训、执法等提出严格要求,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以此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