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夯实安徽生态强省之基

    中国绿色时报4月6日报道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揭开了安徽农村和整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近年来,在安徽各地深入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又掀开了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绿色安徽的崭新一页。
  截至2009年底,安徽660.2万户农民通过确权发证成为山林主人,全省林改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林改进度居全国前列。
  林改,让山林绿起来
  “当年,我爷爷带领全村村民在这里植树造林,始终没有成功。”在滁州市南谯区戴家洼水库山场,胡桥村48岁的农民孔凡奎对本报记者说。
  “从1984年毕业后,我就开始在这里种树了,多少年也没成活一棵。”南谯区林业局副局长丁伯让对造林往事颇为无奈。
  南谯区是典型的石质荒山,林改前,大家都认为山是集体的,有没有林子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由于基岩质地坚硬,难以风化改造,所以始终没人愿意把钱往岩石坑里扔。
  2006年1月,安徽全面开展林改工作。2月,南谯区被确定为安徽省林改试点县后,全区各部门调研协作,提出了用大型挖掘机开垦山场,平整土地科学种树的办法。2007年,全区完成造林1万亩,2008年造林1.5万亩,2009年造林2.6万亩。
  看着已经长到1米多高的麻栎林,孔凡奎说:“林改后,这山是自己的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得让它绿起来。”
  安徽的村民们诙谐地称林改为农村“和谐稳定剂”。林改后,随着责、权、利的明确,“要我栽树”瞬间便转为“我要栽树”,甚至出现争山造林、争苗造林的局面。同时,村民对山林的管护格外上心,山场的要道树起了森林防火标语牌,森林火灾易发地开设了防火通道。
  岳西县林业局局长陈相初说,从2008年冬进入森防期以来,一年间全县森林火灾率、受害率、控制率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5%、90%、73%,林政案件下降65%。
  在这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革命中,森林的属性与定位已悄然更改,山林与农民形成了互动友好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现、升值。据测算,2009年安徽现有森林吸收二氧化碳10700万吨,释放氧气7900万吨,涵养水源104.35亿吨,仅以上3项,生态效益货币计量价值为663.67亿元。
  林改,让百姓富起来
  安徽各地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大力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林改后,为激发占据主导地位的非公有制林业的活力,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3年,安徽省林业厅厅长韩柏泉率各市(区)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分别赴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考察林业产业发展,他多次强调,“要让林业产业发展为林农插上致富的翅膀”。
  2006年,宁国市仅一年就完成了林改主体任务,发证率达100%。4年来,宁国市围绕林农增收,培育了山核桃、竹业、苗木3大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单项冠军”。山核桃产区70%以上的农户单项收入超万元,最高超过35万元。南极乡梅村人均山核桃收入达2.5万元,全村拥有200多辆小汽车,200多户在市区购置房产。
  林改让安徽农民走向全国,由林改产生的产业协会让安徽农民走向世界。在盛产杞柳的阜南县,林改前,尽管种植面积达8万亩,但由于历史原因,产业发展一直不畅。林改后,阜南县70余家杞柳加工企业联合成立了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由协会对外统一出口招商,彻底打破了“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小农经济形式,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仅2008年出口创汇就达3亿元,带动30个专业村、20余万人走上了致富路,人均增收2000多元。
  林地的流转和林权证进入市场的交易,培育了更多的林业经营主体,让资本转生效益,带动了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实现了银企对接、银林双赢。林地潜力的释放和挖掘,有效解决了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实现了城里下岗、山上就业。
  广德县造林大户陈玉华说:“有政策的保证,我们打心眼里放心。”陈玉华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林改后,他回乡承包了1万多亩林地,通过改造全部栽上了毛竹,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已累计投向林地3000余万元,并为周边农民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
  2009年安徽省林业产值达567.4亿元,连续4年增长20%以上。
  林改,让社会更和谐
  林改,就是要在江淮大地上激发林业发展的活力;林改,就是要让“生态安徽”载入千秋画卷。
  深入林改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农民追求经济效益和国土生态安全所必需的生态效益将相悖;大户造林的资本集中必将导致土地集中,一旦处理不当,失地农民必将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林权流转涉及的山林评估、林权贷款等问题,如果部门协作不畅,将直接影响林改绩效的发挥;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单一,必然适应不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日前,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赴安徽采访时,安徽省林业厅厅长韩柏泉说,为了让林农满意、让政府放心,全省各地须再次掀起学习宣传林改的新热潮,以典型带动,以先进激励,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使社会形成合力。他要求全省各地把握林改政策核心,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求山区县建立3套完整林权档案,分别存入林业、档案部门和乡(镇)林业站,丘陵、平原县建立2套完整林权档案,分别存入林业、档案部门,同时建立电子档案;要求各级各部门验收林改工作时,全面系统地对前一段工作“回头看”,形成比较健全的现代林业发展支持保护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将集体林权制度向纵深推进。
  “发展中的问题只有依靠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只有依靠改革来解决。”韩柏泉说。
  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生态意识;有利于建设秀美山川、致富千家万户、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促进了安徽建设生态强省战略的实施,为打造绿色安徽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