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缉白色的“饕餮之徒”

    中国绿色时报8月16日报道(记者:张敏敏) 如果不是因为防控得当,一种叫“美国白蛾”的白色小飞虫,差点就让2008年“绿色奥运”的“绿色”变成了“白色”。
  这是一种以惊人的繁殖能力和食性杂而著称的“饕餮之徒”。据统计,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美国白蛾一年可发生完整的3代,一只雌蛾平均每年可繁殖后代3000万至2亿多只。它的杂食性习惯,使林木、果蔬、花卉、农作物等300多种植物都成为它啃食的对象。
  危机来袭,紧急响应!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北京市防控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指挥部在北京市全境进行严密监测,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根除,实现了有虫不成灾,捍卫了“绿色奥运”的诺言。
  北京这场防卫战赢得干脆、漂亮,离不开多年来奠定的基础。1996年,美国白蛾在天津出现,北京市政府就成立了“北京市严防网幕毛虫指挥部”。2006年,更名为“北京市防控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指挥部”,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指挥,20个委办局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指挥机构,扩大了防控的范围,加大了防控的力度。
  15年的建设完善,北京已经基本形成了严密的监测预报体系,严格的检疫系统,科学的防治手段,基本实现了从被动防治到主动御灾的转移,让北京“预防为主”的防控理念得以成为现实。
  监测预报体系是一张寻找美国白蛾的“天罗地网”,也是第一道关卡。目前,北京已经建成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1个,市级监测测报站15个,市级监测测报点965个,区县级监测测报点1350个,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市级监测测报站点为主体,区县级监测测报点为补充的国家、市、区县三级林木有害生物监测测报网络体系。在59个市级监测测报站点示范推广网格化管理技术,实现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的快速报送、实时分析与动态管理。
  针对交通发达,人员和物资交流频繁的情况,北京打响了外围阻击战,与周边省市达成了联防联治的合作协议,同时加强检疫工作,认真执行《森林植物检疫要求书》、《检疫处理通知单》和《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依法开展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引种审批和检疫复检工作,不断强化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科学防治”是除治美国白蛾的关键。北京市防控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指挥部防控美国白蛾的工作方法围绕其时段和虫态来定,在美国白蛾成虫期,采取灯光和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人工捕捉等防治措施;卵期采取人工摘除卵块等防治措施;低龄幼虫期则采用喷洒病毒、Bt等生物和仿生物制剂防治措施;幼虫网幕期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喷洒植物源类药剂等防治措施;老熟幼虫期、化蛹初期分别释放周氏啮小蜂和树干绑草把诱集等防治措施;蛹期采取人工挖蛹等防治措施。同时,北京市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现场咨询讲解会等,5年来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万人次,印发各种宣传材料33种380万份,历练了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控队伍。有力地保证了美国白蛾科学防治得以顺利实施。
  层层的阻击,北京实现了对美国白蛾的全面通缉。
  这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严重扰民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在北京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