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青山多妩媚 文化铸就强国魂

中国绿色时报3月13日报道(记者  张一诺  郝健  贾达明)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重申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温总理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伟大的时代呼唤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后,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空前重视,各行各业都在为圆文化强国梦而努力着。
  然而,我们必须思考:怎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指向十分明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必定要以生态为魂绿作骨,惟此,强国之梦方可成真。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这一主题也非常关注,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强国不能速成,文化不能跃进,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时期,以林业为基础的生态文化,是强国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
  生态文化是"根"文化——有了"根",我们才能有未来
  摇摇摆摆,人类从森林的怀抱中站立起来,逐水草而居,饮果露、披兽皮,点燃文明与进步的火种。像所有不知疲倦又毫无保留的母亲,至今,森林仍源源不断为我们输送养料,看着她的孩子生存繁衍、发展壮大。森林,是人类的根。
  "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湿地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是历史文明的源头,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林业发展相生相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在他今年的一份议案中说。
  生态文化,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生态文化,是"根"的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参与小组讨论时说:"唐诗无比辉煌,但不是搞'诗歌节'就能出来的。很多地方大兴土木建文化馆、文化宫,这些都是空壳。关键是要考虑里面应该承载怎样的文化。"
  就像树一样,我们应该明白,与"根"相连,才能有不断发展的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江泽慧在发言时说:"与凸显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对'和实生物'、'和而不同'、'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文化观念的发展传承,至今仍然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据了解,一些中外思想家甚至认为,要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必须汲取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崇尚自然的智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生态文化在国家强大、人民富裕、世界前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
  "尊重"、"平衡"与"分享"——可促进绿色增长的先进文化
  近年来,"绿色增长"成为热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绿色增长确定为大会主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要促进绿色增长,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11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增长……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时代潮流。"
  江泽慧说:"我认为绿色增长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形态。这里强调的'文化形态',就是绿色增长中蕴含的'尊重'、'平衡'和'分享'的生态文化内涵,可解读为:在'尊重自然'中创造绿色增长的条件,在'平衡发展'中增强绿色增长的活力,在'包容分享'中实现绿色增长的目标。"
  江泽慧解释说,与凸显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绿色增长中的"尊重",引导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效果。绿色增长中的"平衡",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中的"分享",关键是要从短期、局部和较长期、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形成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实行生态扶贫、绿色扶贫。
  "生态文化与绿色经济结合,就会产生'增长'的神奇力量。"江泽慧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前不久,我到云南省普洱市调研,了解到那里正在创建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把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茶文化、民族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绿色增长的喜人前景。"
  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理解生态文化精髓,是促进绿色增长目标顺利实现的"虎之翼"。反之,我们也必须从强化绿色增长的生态系统观、树立绿色增长的生态价值观和增强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观这3个方面,去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的内涵。
  "绿锦"添"花"耀神州——林业引导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引导作用。
  自古以来,森林就是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留下了许多以树木山水花鸟虫兽为题材的名篇佳作,至今还在激发我们的斗志、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有些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余世袁说:"有句话我们南方人常常引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就是一种生态文化。还有流传至今的'松竹梅'岁寒三友,鼓舞人们在白雪皑皑的冬天看到希望。"
  "近几年来,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创作了大量的生态文化作品,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必须更加重视林业文化功能的挖掘和发挥。"刘礼祖在提案中写道。
  如何催开生态文化之花?如何让生态文化的"美丽花朵"跃上林业事业的"绿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赵学敏,结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向记者谈了他的思路。
  赵学敏说,中动协向来重视生态文化宣传,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把"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科普宣传活动打造成品牌,制作了《绿野寻踪》等精品电视节目,围绕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组织征文活动……将保护野生动物系列活动提高到繁荣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的高度。
  刘礼祖则认为,目前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还较为薄弱、创作人才匮乏、精品力作产出少、文化体系不健全,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他建议国家:抓紧制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国家文化体系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设立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建设林业文化馆、野生动植物标本馆、森林博物馆、湿地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支持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立野外自然生态教育基地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代表委员认为: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要牢牢把握"生态"理念,认识到保护以森林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才是生态文化得以不断前进的基础;同时,要避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让生态文明之花尽早开遍林区、基层,实用让老百姓尽快得到实惠、得以分享,从而引导人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更加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