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花黄色;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河滩、路边荒地、铁路两侧、农田边、平原城镇住宅旁生长的恶性杂草。
     一枝黄花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霸王花”,适应能力极强,每年3月开始发芽,6~12月为开花结籽期;主干长呈紫黑色,中下部一般没有分枝;根系发达,但根系较浅,侧根分布广;以种子和地下根茎繁殖,种子能像蒲公英种子那样随风飘散;其根状茎顶端的芽和40%的种子都能萌发成独立的植株。
     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适应性强,繁殖迅速等特点。它既可通过发达的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实现近距离快速蔓延,也可通过风力和鸟类进行远距离种子传播。还能随土壤传播,带有花籽的泥土被运到哪里,它就能生长到哪里。
    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害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根系分泌物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并且具有快速繁殖、快速占有空间的能力,从而严重破坏原有植被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它若侵入农田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如果不加以控制,“一枝黄花”极容易形成单一群落,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加拿大一枝黄花与一枝黄花区别:     一、二者均属一枝黄花属,共有的特征有:多年生草本植物,稀半灌木。叶互生。头状花序辐射状,在茎上部成多种花序;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序托无托片;花均结实,黄色,缘花雌性,舌状,盘花两性,筒状;药无尾状尖突;花柱分枝顶端有披针形附片。瘦果圆柱形,具8-12条纵肋;冠毛细毛状,1-2层。     二、加拿大一枝黄花与一枝黄花区别:1、一枝黄花:头状花序直径6-9mm,长6-8mm;花序枝直立,周面着生成总状花序;叶椭圆形至宽披针形,叶脉羽状。花、果期9-11月。2、加拿大一枝黄花:头状花序直径不到5mm,长4-6mm;花序枝弯曲,单面着生成开展的圆锥花序;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叶脉于叶中部呈三出平行脉状。花、果期6-10月。      分布情况:     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地。近年有已蔓延至云南、河南等省份。最近在我省花卉市场发现了作为配花用的“黄莺”经专家鉴定该植物为我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      危害性:    “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粗壮,平均高度近2米,在生长过程中,会与其他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和空间,从而使绿化灌木成片死亡,同时,它还会蚕食棉花田、玉米田、大豆田等,影响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对作物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与同属近源种,甚至不同属(如紫莞属ASTER SPP)的种杂交,可能导致本地种的遗传侵蚀。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极强的繁殖和快速占领空间的能力,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通过种子和地下根茎两种方式繁殖。一株植株可形成2万多粒种子,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能萌发成近万株小苗。每株植株地下有4一15条根状茎,以根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伸展生长,最长近1米,根状茎内储有大量的养分,第二年每个根状茎顶端的芽萌发成独立的植株,一棵植株在第二年就能形成一丛或一小片,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加拿大一枝黄花”靠风力、水流、交通工具、动物及人类活动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我省是该植物的主要适生区。      如何防治:     1 、物理防治 
    目前对于加拿大一枝黄花连片生长区,针对其根系分布较浅的特点,一般采用连根拔除之后焚烧的方式进行防治。此法虽然较彻底,但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也可以在开花期剪去花枝,减少种子形成量。此法相对简便但不彻底,无法清除地下繁殖器官。 
    根据观察,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主要危害的是荒地和免耕地,在有人工栽培措施的地方很少发现。根据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小、发芽势差、顶土能力弱的等点,耕翻飘撒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地块,发现如果其种子被翻入土下5厘米以下就无法发芽出土。因此可在冬季对一枝黄花主要落种区实施耕翻,覆盖种子,以减少春季出苗量。 
     2、 化学防除 
    化学防除应是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其苗期或成株期,可用草甘膦等灭生性 除草剂及其复配剂防除。克无踪是触杀型除草乱见效快但不能杀死地下部分。因此采用草甘膦,利用其内吸传导特性可杀死地下部分,防除效果较好。 
    目前,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除草剂配方筛选鉴定尚未见报道,这方面应着手进行研究和开发。 
    3、 生物防治 
    2004年11—12月,在南京和苏州地区调查表明,某种蛾类幼虫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叶子,并在植株的茎秆中发现了钻入的幼虫以及另一种昆虫的卵和成虫(似寄生实蝇)。上海地区也有相关报道。可以考虑利用这些天敌昆虫对加拿大一枝黄 花的扩散进行有效遏制。但这些昆虫的投放还需考虑是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专一性,以确保大量投放后对作物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因此对这些天敌进行鉴定,明确其生长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并对其是否投放、如何投放、投放范围等综合评价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