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生命 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

 
        2010年对生物多样性来说,将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在这一特殊的年份里,世界各国纷纷围绕“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由政府、民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提醒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认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正在造成生物多样性流失的严峻形势,促进人类共同为保护地球多姿多彩的生物资源尽最大的责任。
        另一特殊意义是,今年各国不仅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第十次会议上重申以往承诺,并将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的承诺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确保每一个缔约国都制定并通过一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策略。同时将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世界各国300多个城市市长共同通过的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行动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自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生命之源 生存之本
        何为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关系,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一直持续着。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量生物资源被人们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们尚未知其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是巨大而且不可弥补。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人类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造成了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灭绝,无数动植物在还没有被人类认识之前就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在地球上消失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流失,将对人类健康以及赖以生存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并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果人类继续破坏生物多样性,地球整体生态系统将转入“物种选择及低产状态”,到那时人类将很难修复生态系统,因此“需要给予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同样的关注”。
        据联合国环境署此前统计,全世界目前共有21%的哺乳动物、30%的两栖动物、12%的鸟类、70%的无脊椎动物、37%的淡水鱼类以及70%的植物濒临灭绝。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11月发表讲话说,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环境物质和服务正在受到威胁,这将为生物系统、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深远而具破坏性的严重后果。他呼吁世界各国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加入到保护地球生物的全球联盟中来。
        但不久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未能实现此前承诺的到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的目标,44%的陆地生态区域没有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其中包括大多数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这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中国保护行动意义重大
        中国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鸟类种类占世界总种类数的13.7%,鱼类种类占世界总种类数的20%,均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中国特有种丰富,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和水杉、银杉、香果树等数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我国所特有。
        中国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世界占有独特地位。
        中国政府对制定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法律、法规、计划和措施。中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随即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地点和优先保护的物种名录。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积极参加9次缔约方大会,在公约各谈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保护规划纲要》、《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大熊猫移地保护行动计划》等,使主要部门的活动都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还先后建立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在就地保护、珍稀物种保护以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成就显著。
        就地保护工作方面,到目前,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31处,面积达15232.55万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2%,使我国85%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7%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绝大多数自然遗迹、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和绝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在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珍稀物种保护方面,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专项工程,使大熊猫、朱鹮、扬子鳄和红豆杉、兰科植物、苏铁等极度濒危的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取得成功,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达到188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6只;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共计1200多只;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万多条;红豆杉栽培面积已达近5000公顷。全国先后建立了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或基因保护中心400处,有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植物园、树木园等培育基地得到良好保护。我国还成功开展了朱鹮、野马、麋鹿、扬子鳄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放归自然工作,使这些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得以重建或壮大。为进一步摸清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全国还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掌握了包括大熊猫在内的252种野生动物、189种野生植物和重点湿地的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状况、生境状况和受威胁情况。
        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方面,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富有成效。建立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为主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目前,全国累计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100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全国约50%的天然湿地和一大批濒危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果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通过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推动了全国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天然林的系统环境建设方面也得到加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公益林建设任务2.38亿亩。
        尽管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还存在着对生物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大气污染以及旅游、采矿和围垦湿地等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此,动员全社会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将成为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历史责任。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梅青)        (编辑: 杨华)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