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共和国领袖的深切牵挂

    中国绿色时报9月23日报道  生态安,则国土安;国土安,则百姓安;百姓安,则天下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指出生态是国土安全的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以生态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新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的决策,是他们宏伟的夙愿。体现了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既定国策,是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思考和现实选择,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的发展凝结着共和国领袖的心血和嘱托。
    1930年,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写道,没有树木,山中沙子被水冲入河中,河高于田,一年高过一年,河堤一决便成水患,永久不下雨又成旱灾。从林业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出发,毛泽东平实地表述了心中的寄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同志的共同牵挂。
    当素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美名的西部地区变得沟壑纵横、沙漠连片,当被誉为“卧马草地”的陕西榆林地区变得荒山秃岭、鸟兽绝迹,当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从53%沦为仅有5%时……千疮百孔的生态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论述掷地有声。
    1950年4月14日,周恩来在政务院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指出,“林业工作为百年工作”。之后,周恩来指示,当前林业工作的方针,应以普遍护林为主,严格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要发动群众,有计划地进行造林。
    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1958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林业、造林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有力推动了森林资源发展。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维系着国土生态安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如果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将日益突出,地球将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
    可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林业的主要使命就是以木材的形式支援国家建设,随之过量采伐为林业发展埋下了隐患。再者,由于长期以来抚育资金不足,林木生长慢、林分质量差等问题导致了森林面积急速下降。此外,乱砍滥伐、毁林开垦使森林资源严重流失。
    生态屏障的破坏引发的突出问题就是国土不安。1981年夏,四川发生特大水灾。邓小平说:“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量采伐。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在邓小平的意识中,林业已经成为生态蓝图中不得不重申的部分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林业肩负的责任不再仅仅限于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要求林业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占据重要地位。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法定的公民义务。
    此时,人类开始反思以生态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引发的国土安全以及其他严重问题,中国造林绿化以每年人工造林8000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的速度推进,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其中无不凝聚着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牵挂和关注。
    1991年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2007年,胡锦涛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0%。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国政府以对民族和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并将“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描绘了新世纪中国生态建设的宏伟蓝图。
    “生态文明”的推进,表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殷切希望,林业的功能被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扛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
    1949年冬天,大批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开始奔赴东北、内蒙古等重点林区,为国家经济建设生产急需的木材。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林区共运出木材3229万立方米。其中仅1949年一年,全国生产木材就达1233.2万立方米。
    1956年,毛泽东在听取了林业部的工作汇报后说:“林业真是一个大事业,每年为国家创造这么多的财富,你们可得好好办哪!”
    从号召每人植10株树,到号召每户种活100株树,毛泽东的“大地园林化”林业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态意识和爱国意识,对加快新中国经济建设起到了战略性指导意义。
    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亚非13国时说:“油橄榄营养价值很高,我们要引进,为子孙后代造福!”在他的亲自关怀下,中国从地中海地区引进了油橄榄。这一重要的经济林木,价值日益凸显,给西部乃至更多适生区的农民带去了致富希望。
    在周恩来的林业思想体系中,他把林业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山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人口占56%,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山区和沙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中央林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十五”期间,中国投入了7000亿元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工程建设范围涉及全国97%以上的行政县,规划造林面积超过11亿亩,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林海中的一盏明灯”。
    进入21世纪,有限的资源已难以维系日益扩大的经济需求总量和社会需求总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随着林业行业迅猛发展,我国林业总产值一直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6个~8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胡锦涛指出,要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要保护生态,帮民致富为民造福。
    2009年6月22日,中央召开了首次林业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在全国43亿亩林地中蕴藏着极大的林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林业有更大的发展,生态环境有更大改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秀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0年继往开来,我国林业事业建设突飞猛进,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重大林业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60年风云激荡,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以全球战略性的生态思想,赋予林业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山川秀美,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