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点击总理报告的绿色关键词

    中国绿色时报3月7日报道(作者:刘娜微 迟诚 李惠均)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十二五”时期及2011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在这继往开来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生态和林业建设领域的篇幅比往年有所增加,通篇报告“生态”一词8次出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是连续第五年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内容均有所涉及。这些生机盎然的林业词汇体现了国家对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也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6亿立方米”、“21.66%”

    在下达“十二五”时期全国工作目标任务时,总理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森林蓄积量要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66%。
    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目前林业发展“双增”目标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总目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个指标将成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增”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从2011到2015年,即“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生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双增目标的紧要时期。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20.36%,要实现“十二五”末达到21.66%的目标,相当于5年增长1.3个百分点,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为此李育材指出,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依靠9个方面工作的落实。第一是政策,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第二是科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林业发展,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第三是投入,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双增目标实现。第四是法治,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盗伐、超限额采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第五是人才,要切实加强高层次和基层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六是管理,强化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管理,确保工程成果的巩固。第七是机构设置,要完善机构设置,层层落实造林任务。第八是宣传,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党动员全民发动,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第九是问责,双增目标层层下达分配后,要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目标完成情况要纳入干部考核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邯郸阳光集团总经理韩玉臣表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生态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表明了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上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思路,也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长治久安构想的战略举措。生态受到重视让我备受鼓舞。

    关键词: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温家宝总理在回顾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时,特别提到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在部署“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时,总理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下达2011年工作任务时,温家宝总理提到,要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雷加富表示,实践证明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有两个事实需要重视,一是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影响粮食的产量,反而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一定贡献。由于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陡坡耕地的生态环境,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使整个下游地区农业的立地条件改善,提高了耕地的使用效率。另一个事实:三峡工程在论证之初,一些学者担心上游泥沙进入水库。而事实上监测结果显示,三峡水库从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近几年平均每年进入水库的泥沙总量为1.96亿吨,还不到预计每年5亿吨的40%。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实施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后5年,建议国家生态保护力度还要加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要继续大力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李海涛表示,大兴安岭作为四大国有森工林区之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和寒温带生物基因库,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是重要的贮碳纳碳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去年12月,《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也是林区人民多年来的期盼与梦想。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总理又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从2003年江西、福建等省区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尝试,至今已有8年,从2007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词开始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每年均被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关注。这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改革敲开了沉寂的山林,让以往一片静谧的山林春潮涌动。今天,全国已经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任务,22.36亿亩林地确权到户,68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说,林改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城乡经济的协调,对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都十分重大。通过生产关系的调节,集体林权制度的体制效应和政策效应会逐步显现。尤其像广西这种发展林业条件优越的地区,短期内就会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展望,由于林改解放了生产力,将来的林产品也会像农副产品一样在品种数量上极大丰富,若干年以后,也许珍贵树种木材也会不再难求。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林科院总工程师江香梅说,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林改后林农对技术的渴求。“要种什么,种上之后怎么管,管好以后何时收,每个环节他们都需要我去指导,村、镇的广播站、电台也经常收集林农的问题交给我,我答复之后由他们广播告知林农。”

相关: